四川在线记者 王成栋 张守帅
日前,四川省政府和重庆市政府联合印发《推动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也意味着,除万达开外,其余九个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发展平台“施工图”均已给出。
(资料图片)
总面积4.6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两千万的川南渝西地区,是10个毗邻地区融合发展平台中块头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
那么,这块区域如何推进融合发展?
“
抓手:利用政策叠加契机,耕好两块已有的“试验田”
“耕好‘试验田’,打造省际交界地区融合先行示范区。”谈及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的“起手式”,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这样说道。
川南渝西地区已是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发展的“先行者”,为何要建“试验田”,又建在哪?
答案是:加快泸永江、内荣这两个总体方案已经先期获批且地处川南渝西地区的毗邻地区融合发展建设进程。
“这就是川南渝西地区最大的特点——大平台里包括了小平台。”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泸永江和内荣迄今已开始探索融合一年有余。期间,各项倾斜政策、项目和资金已先后落地,“已有的基础远远超过该区域的其他地区。”
两块“试验田”如何打造?
《方案》提出,在泸永江,推动泸州与永川、江津在规划统筹、政策协同、项目共建等方面先行突破。同时,以建设支撑成渝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加快优势产业的集聚集成和统筹配置。最终,尽快在汽车摩托车、新材料等领域实现率先突破。
对于十个平台中唯一一个以农业为主题的内荣,《方案》则明确,以支撑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为目标,整合川渝两省市在生猪等领域的技术资源,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在此基础上,做大内江和荣昌两地农业特色产业,同步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程,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效益。
“
重点: 工业力争跑出“加速度”,助力冲刺区域发展新目标
从基础条件来看,川南渝西地区是除重庆成都双核外,川渝两地区位优势最明显、承载能力最强、产业基础最好的区域。
对此,《方案》寄予厚望:到2025年,川南渝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左右。对于2021年GDP总量1.42万亿元的川南渝西地区而言,这个目标并不容易达到。
如何冲刺?
新兴工业化被重点提及。根据《方案》,今后三年,川南渝西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速要保持在10%。最终,为达成目标起到支撑性作用。
产业合作,需要从理顺机制入手。《方案》提出,川南渝西地区要按照“大产业、细分工”的协作模式,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产业集聚,加快构建错位发展、梯度互补、高效协同、富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体系。
既有产业要聚集成势。立足川南渝西地区实际,发力的重点锁定在打造食品饮料、汽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等优势产业集群上。例如,在白酒方面,重点是发挥全国唯一“浓香、酱香、清香”白酒产区独特优势,建设全国领先的白酒生产基地和智能酿造基地。
新业态要加速培育招引。《方案》提及的思路是“内外联动”。对外,衔接成渝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境外,建立跨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协调机制。对内,在完善招商引资信息对接、项目异地流转财税分成、统计指标合理分算等政策体系,杜绝项目培育过程中的“内耗”,以确保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
红线:坚持生态优先,联动全域推进共享共治
《方案》开宗明义:要把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推动生态空间共保、环境协同共治。
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解释,这是因为,川南渝西地区,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脆弱区。例如,自北向南横穿川南的沱江,一直是四川水环境综合治理的“主战场”。
“压倒性”怎样落到实处?
《方案》从空间布局、存量污染物消除和增量管控方面提出了方向和思路。
在空间布局上,主要围绕水体治理,筑牢长江绿色廊道,建设沱江、岷江、綦江、涪江生态带,探索建立跨区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在存量污染物消除上,大气和水体是着力的重点。具体而言,聚焦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加强协同控制,建立健全大气污染监测预警系统和重污染天气共同应对机制,推进应急响应一体联动。同时,共建川渝河长制,协同推动濑溪河、大清流河、大陆溪河、清溪河、马鞍河等跨界水体治理,深化沱江流域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
增量管控,则重在建章立制。《方案》明确,川南渝西地区要加快协同制定负面清单实施细则,建立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完善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制度。此外,还要设立区域内统一的规划信息管理平台,建立线性工程穿越生态红线、基本农田保护区等的协调机制。
“当然,这些规划能不能落地,既需要各地通力配合,也需要省级层面督导考核。”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会对照《方案》细化责任清单和考核办法,以确保“施工图”尽快转变成“实景图”。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32 华西消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35 联系邮箱: 920 891 263@qq.com